优游平台 - 官方网站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等特征[1]。发展具有地理、传统优势的特色农业是农业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2]。甘肃省地域狭长,生态类型多样,形成了马铃薯、蔬菜、草食畜牧业、中药材、优质林果、制种六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产业规模小、同质化明显、标准化程度低、农业合作组织管理成效不明显,以及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带动辐射能力弱、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开发不足、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集成化信息服务程度不高、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生态农业发展亟待加强等问题。
1.1国外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动态。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过近70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在产业化经营模式、社会服务保障、农业科技转化、教育推广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可供参考的经验。如采用合同制、企业集团一体化经营、农业合作社、农业协同组织等产业化经营模式[3];注重法律保障,提供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等社会化服务保障[4-5];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鼓励企业投资科研,兴建农业科技园区等促进农业科技转化[6];制定农业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技能培养,普遍推行“证书制”,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1.2国内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动态。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进行探索与实践,比较成功的典型有山东寿光蔬菜、云南花卉、内蒙古奶业等。目前,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达4万多hm2,年产量450万多t,产值约48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成为寿光市的重要产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村一品”经营新格局[7]。组建了市、镇、村三级农业服务推广体系,引进高新技术成果430项,有力推动了蔬菜产业化发展[8]。云南创造了全国闻名的“云花”品牌,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花卉进出口贸易地[9]。2017年云南省的花卉种植面积达10.4万hm2,总产值503.2亿元[10]。全省从事鲜花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的企业达2000余家,拥有100多万从业人员[11]。已初步形成以鲜切花,盆花等观赏花卉;灯盏花、石解等药用花卉等种植区域布局[12]。“公司+基地+科研院校”“公司+花农(花农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等产业经营模式有效提高了花卉产业种植与市场契合度,并衍生出花卉旅游业、花卉文化、花卉养生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生产存量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3]。2017年,内蒙古奶牛存栏210万头,牛奶产量693万t,均居全国第1位,产能约占全国行业总水平的1/5[14]。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等地区为核心,以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兴安盟等地区为基础,横跨东西、覆盖全区的优势加工企业聚集带和生产加工基地。打造了伊利、蒙牛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上市企业,分别位列全球乳业20强榜单第8位和第10位,行业优势明显[15]。“公司—奶站—奶户”“奶联社”、公司制奶场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各有优点,互为补充,成效显著[16]。
2.1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2017年,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72.2万hm2,总产量260万t,面积与产量均列全国第二位,是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及加工的重要基地。生产布局上,初步形成中东部高淀粉型及鲜食型马铃薯基地、河西走廊灌区及沿黄灌区休闲食品与全粉加工型马铃薯基地、陇南与天水早熟鲜食型马铃薯基地和高海拔冷凉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四大优势生产区域[17]。营销能力持续提升,建成马铃薯交易市场60多个、购销网点3000多个,有运销大户4000多户,营销从业人员10万多人[18]。每年销往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的鲜薯达350万t,稳定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西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19]。在加工方面,建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0多家,每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0多万t[20],形成精淀粉、全粉、速冻薯条、变性淀粉4类加工链条。品牌优势凸显,全省共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近40个,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产品5个,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的有临洮县的“腾胜”牌、安定区的“鲁家沟”牌、陇西县的“清吉”牌马铃薯、通渭县的粉丝以及安定区的超兴精淀粉等[21]。2.2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甘肃蔬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优化,基本形成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优势产区[22]。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56.98万hm2,总产量2106.47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8位和第17位。其中设施蔬菜生产净面积达10.93万hm2,产量579.71万t,占全省蔬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9.18%和27.52%。全省有蔬菜加工企业485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3个,年加工能力达840.7万t,实际加工量618.49万t。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果品烘干房0.2万座,烘干能力0.4万t。有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104家,蔬菜保鲜库82家,规模较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480万t,交易额达58.5亿元,形成了以定远为中心的冷链集散中心,实行子母商标管理,采用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管理模式。2.3草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陇东地区、河西走廊为主的肉牛生产基地,年出栏肉牛占全省62%;以河西走廊、中部(白银、兰州、定西)、南部(临夏、甘南)为主要产区的肉羊产业带,年出栏肉羊占全省87%。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畜牧产品加工企业33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2家,涉及肉类加工企业42家,乳品加工企业30个,草产品加工企业74家,饲料加工企业60家,紫花苜蓿加工厂20多家、皮革加工企业3家。在全省各地分布着“靖远羊羔肉”餐馆800余家,“德赛”“首曲”加工羊肉成为甘肃品牌产品。2.4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2017年,甘肃中药材播种面积30.10万hm2,总产量123.26万t[23],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有重点药材品种267个,占全国比重为75%,其中当归、党参、红(黄)芪、大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60%、50%,居国内前列,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陇南和定西市。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年交易量达到180万t,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4以上。驰名中外的当归种植面积近1.33万hm2,年产2万多t;党参1.1万hm2,年产1.5万多t;红(黄)芪种植面积将近1300hm2,年产达600t。冬花、贝母、柴胡、防风、甘草、杏仁等也都是甘肃重要的出口创汇药品。中药制成品也正向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省中药材加工企业574家,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04家,通过GSP认证的中药材标准化营销企业470家。2.5优质林果产业化发展现状截止2017年底,全省林果总面积157.7万hm2,总产量680万t,总产值267.7亿元[24]。形成了天水—陇南优质元帅系苹果基地、陇东优质富士系苹果基地、陇南大红袍系花椒基地、陇南优质核桃基地、河西走廊无公害葡萄基地、沿黄灌区无公害枸杞基地、陇南优质油橄榄基地等。其中,苹果产业优势最为显著,全省有18个部级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主要分布于陇东、陇南和中部地区[25]。建有6个省级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扭转了苗木依赖外调格局。有7家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产品90%以上出口。“静宁苹果”“平凉金果”获中国驰名商标,“花牛苹果”“庆阳苹果”“礼县苹果”“秦安苹果”等10余个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6制种产业化发展现状。甘肃省是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全国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2016年,制种玉米种植面积10.8万hm2,年产量约60万t,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的49.5%和40.7%,均居全国首位[26]。目前全省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390家,其中杂交玉米种子企业116家、杂交油菜种子企业5家、马铃薯脱毒基础种薯企业18家,全国种业50强中从事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的企业均在甘肃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全省有种子加工企业15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43家;有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13个,玉米果穗及籽粒烘干线万多t,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
3.1产业规模小、同质化明显,标准化程度低。一是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主要是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企业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小农经营还比较普遍,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推进速度较慢、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不利于特色产业加工及国际贸易,影响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产业同质化明显。部分地区简单复制外地成功经验规划当地特色产业,难以形成竞争性强的优势产业。三是生产经营方式落后。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3万人,仅占农业从业人数的0.2%。科学种植理念和技术在普通个体种植户或养殖户身上尤为欠缺。3.2农业合作组织管理简单粗放,成效不明显。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农业合作组织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社无合作的现象普遍,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据统计,全省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大多数农业合作组织主要由农民组成,经营管理理念、知识缺乏,导致合作社制度规定不健全,运作机制不顺畅,短时间难以盈利。部分农业合作组织成立时情绪高涨,但成立后经营不善,无法实施利润返还或按股分红,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显著下降,难以有效为农民服务。3.3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带动辐射能力不足。一是甘肃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人才基础薄弱,大部分劳动力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转移过来,缺少高层次的科技、管理和营销人才,在技术创新和组织运营管理方面能力较弱,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能力不足,大大限制了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效应。三是融资渠道狭窄,抗风险能力低,产业升级缓慢。3.4产业链短,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全省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进入流通领域,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比重较低。同类小型加工企业数目多、生产工艺简单,附加值低,资金周转周期长,降低了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如全省生产的马铃薯70%~75%直接用来食用或粗加工淀粉、粉条或者饲料;苹果仍主要以水果形式出售。奶业也只有“庄园”一枝独秀,且仅占据省内市场。其他产业加工转化能力更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仅40%~50%,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已达到90%左右。3.5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要求。甘肃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集成化信息服务程度不高。农产品普遍缺少产地储藏、保鲜设施,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流通成本高,冷链建设、加工配送等各环节衔接不够,导致产后损耗大、品质难保障。缺乏及时、有效、全面的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农户和加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不敏感,造成部分农产品生产规模盲目扩张和产品集中上市。3.6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生态农业发展亟待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已有规定不明确,操作性差,难以推广实施。对质量安全不合格农产品处罚力度过轻,生产者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农兽药残留超标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然存在。大部分特色农产品缺乏反映自身特色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偏低,不利于高标准、规模化拳头产品的培育,影响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制约龙头企业乃至整个特色产业的发展。
怀来县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千里桑洋,唯富怀来”之誉。充分发挥怀来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农业资源丰富等优势,进一步建立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怀来县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怀来县农业的必由之路。
怀来县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400mm,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日照数为3018小时,年无霜冻期150天,平均日温差高达12℃,对农作物、果品积累干物质和糖分非常有利。
怀来县农业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50万亩,经济林面积47万亩,各类果品达3科、55属、360多个品种,年产干鲜果品13万吨,无公害蔬菜12万吨,是全国经济林建设百强县之一、河北省首批粮食基地县、省级“双环”菜篮子基地县、全国最大的杂交谷子种子繁育基地、“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
怀来县地处冀西北,东临北京,西接晋蒙,是沟通京津与西北地区的主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是河北省实施环京津发展战略的“金三角”之一、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之一,张家口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县。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京包线、丰沙线、大秦线、沙蔚线及京张城际铁路纵横全县,京张、京化高速、110国道、宝平、康祁等国道、省道贯穿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出行极为便利。
种植业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7万亩,粮食产量达15万吨,蔬菜产量13万吨,推广了芹菜、大蒜、豆角、大葱、西红柿、茄子、甘蓝等优势品种30个系列150个品种。林果业方面,发展迅速。葡萄种植几乎覆盖所有乡镇,葡萄产业已成为全县独具特色、链条完整发展巨大的龙型产业之一,其它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已初具规模,如苹果、梨、桃、金丝小枣、核桃等。畜牧业方面,持续增长,发展态势良好,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
按照农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重点扶持了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怀来双大食品、河北鸿润食品、中国长城葡萄酒、容辰葡萄酒园、河北沙城家和酒业、怀来华宇食品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农户面广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了产业化龙头项目、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带动了农民增收。
建立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产品涉及粮食、蔬菜、果品、畜禽等,分布于全县的11镇、6乡(其中1个回族乡)、279个行政村,重点发展了龙眼葡萄、八棱海棠、金丝小枣、石片黄杏、横岭核桃、草庙子国光苹果、东八里“富士”、北新堡鸭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项目,围绕葡萄酒文化旅游,规划发展了“一群两带”60个葡萄酒庄、酒堡的建设,这些项目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原产地品牌方面,“官厅湖”和“暖泉”鲜食葡萄、八棱海棠、旧庄窝金丝小枣、石片黄杏、横岭核桃、草庙子国光苹果、东八里“富士”、北新堡鸭梨、老君庄草莓、紫皮大蒜等弛名长城内外,紫皮大蒜不但在北京、张家口、内蒙享有盛名,还出口日本、加拿大和美国。企业品牌方面,长城牌干白、干红系列葡萄酒先后80多次在国内外获奖,被誉为东方美酒;家和牌干白葡萄酒获1999年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容辰庄园生产的干白、干红葡萄酒并被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国宴特供酒;龙徽牌怀来珍藏葡萄酒成为上海APEC会议专用酒。“谷兴源”牌“桃园贡米”以其品质优良、质量上乘、价格合理赢得了消费者的特别青睐,实现了怀来农产品进入全国大型连锁超市零的突破,提高了“张杂谷”在京城的知名度。
大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超前意识不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缺少明确的认识,在接受新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时心存疑虑,大都持观望、等待的态度。在宣传、指导、规划等方面,缺少政策支持,造成农民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有些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发展壮大,缺少市场竞争力。
从生产领域看,缺乏商标、专利、订单等方面法律保护。从生产上看,市场竞争充分性和有效性只表现在农民之间的竞争,许多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不密切,原料生产者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原料质量没有保证。在销售上,未形成合力、集团销售,无序竞争,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再者农村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尤其是专业合作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开拓市场,推广新技术、引进资金、维护农户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的不够,有些主导产业专业协会尚未建立,已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上也尚需完善。
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从农田到餐桌,生产环节多、周期长,影响安全因素涉及到产地、生产过程和采收储运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大都存在控制技术复杂、评价污染手段有限、检测强度不够、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农业生产形势下,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单独面向市场,缺少统一的管理和检测,增加了监管难度。同时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对农业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带来严重损害。
发展特色农业,首要的是转变观念,重视特色农业,将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融为一体,赋予农业以新的内涵,将农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按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制订科学合理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时,必须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给予重点的政策倾斜,并保证各项规划和政策的落实,让农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切实得到实惠,并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户对特色农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及其务农的积极性。
要实行扶强扶优,按照谁有本领谁牵头的原则,鼓励兴办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选择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要实施重点管理和指导,并从财政、税收、物资、技术、外贸出口、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积极倡导“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特色农业向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使农民与企业、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结合起来,形成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承担。
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基础设施、良种供应、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体系等建设,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幅射带动周边地区。对特色农产品生产要进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检测,全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全面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普及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带动标准化进入千家万户。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创立立地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太行山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20121302)
[1]刘生瑞.环县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与措施[J].甘肃农业, 2004,(08)
[2]姜 谓.建平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6-17
[3]何国祥,李挺盛,吴福音,等.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现状和对策[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根据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要求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的战略部署;省九届二次全会强调“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有利于推动景谷县碧安乡现代农业发展,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生物产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布署和安排,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普洱市景谷县碧安乡位于景谷县西南部,距县城129 km,是全县最边远的一个山区乡。碧安乡政府驻地勐主街,勐主街坐落在葱翠碧绿的碧岭山脚下,碧岭是无量山的余脉,澜沧江、威远江、小黑江从勐主街的东西南三面环绕流过。勐主坝四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故有“小昆明”之称。最高海拔(勐主大山)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平均海拔1 291.5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雨量1 390 mm。境内群山起伏,箐深林密,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乡林业用地面积75 253 hm2,森林覆盖率71.8%,活立木蓄积量646.208 万m3;全乡国土总面积972.8 km2,耕地面积2 620.07 hm2,其中:水田949 hm2、旱地1 671.07 hm2,有效灌溉面积574.87 hm2。辖勐主、上寨、窑房、云中等16个村民委员会,204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乡有农业户5 630户,23 08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 455人。杂居着汉、彝、傣、回、布朗等12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4.58%。2014年末,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3 973.33 hm2,农村经济总收入9 43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378元,农民收入以粮食、松脂、野生菌为主,粮食总产量11 616 t,人均有粮355 kg。
全l产业总体规划为主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烤烟、畜牧业、黄栀子、茶叶、橡胶。抓好传统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发展特色养殖业――回族特色产品腊鸭、烤烟、黄栀子,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养殖业、林业、烤烟、勐主大山茶、黄栀子、橡胶等产业。形成以烤烟、蔬菜、畜牧、茶叶、黄栀子、药材、橡胶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农业[1-2]。
碧安乡蔬菜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蔬菜产业是碧安乡走产业化发展、促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碧安乡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碧安乡境内最高海拔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水量1 390 mm,无霜期长达360 d,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澜沧江、威远江流经境内形成低热河谷气候,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具有发展绿色商品蔬菜的良好气候条件。二是洁净的自然生产环境。碧安乡方圆60 km内均无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空气、土壤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碧安乡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4]。
近年来,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生物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黄栀子(1 333.33 hm2)、砂仁(333.33 hm2)、重楼(10 hm2)、黄精(13.33 hm2)以及茯苓等生物药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橡胶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橡胶1 602.2 hm2。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咖啡种植326.13 hm2。
2015年末全乡畜牧业基本情况:牛存栏8 503头,其中能繁母牛2 980头,出栏2 011头,肉产量146.803 t;猪存栏25 016头,其中能繁母猪3 319头,出栏21 013头,其中商品猪7 240头,肉产量1 071.663 t;羊存栏5 060只,其中能繁母羊775只,出栏1 214只,肉产量18.21 t。禽类存栏142 360羽,其中鸡存栏139 700羽,鸭存栏3 530只,鹅存栏660只,禽类出栏193 624只,肉产量290.436 t,禽蛋产量130 t。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干巴3 t,其中猪2 t、牛1 t。
2015年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33.33 hm2,完成产量700 t,实现烟叶产值1 950万元。
历届碧安乡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总的看来,全乡还处在由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特别是实现全乡总体小康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
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尽管全乡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等积极有效的工作,农民收入逐年有所提高,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问题,还面临较大困难。一是由于市场、技术、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民增收的渠道少、路子窄。二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未形成规模和特色优势,而且还面临如何很好地与市场接轨、体现市场竞争效益的问题。三是当前全乡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型、分散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不畅、价格低、生产成本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3 农业投入能力不足,基础条件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效益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传y农业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另一方面,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加上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保守落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地方财政对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好的农业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由于资金缺乏难以付诸实施,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3.4 规模化生产需要与家庭经营出现了矛盾,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
当前,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出发,小生产与大市场、传统经营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呈现出了一定矛盾,以家庭为主、小而全的小型分散的传统经营方式既不便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且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难以推广。同时,也制约了产业规模的形成,甚至在产业之间产生矛盾。
新的产业如烤烟产业培养已取得明显效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已形成,但由于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农民担心烤烟产业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主要问题仍然是土地的流转,特别是部分地方土地处于低效、无序和盲目流转。有的企业、公司租用土地不能依法、依规进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碧安乡围绕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四张名片”,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早谋划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及措施,推动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迈进。
在粮食生产上,以提高复种率和单产的科技措施创新为主攻方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后碧安乡应切实抓好农作物高产创建、地膜覆盖、间套种、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
2015年末全乡牛存栏8 503头,同比增长3%;出栏2 011头,同比增长5%。肉产量146.803 t,同比增长6%。猪存栏25 016头,同比增长5%;出栏21 013头,同比增长6%;其中商品猪7 240头,同比增长8%。羊存栏5 060只,同比增长3%;出栏1 214只,同比增长8%。禽类存栏142 360羽,同比增长5%;禽类出栏193 624只,同比增长5%。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同比增长5%;干巴3 t,同比增长5%。应继续发展林下草食动物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渔业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 175 t。其中水库养殖产量200 t;池坝塘养殖产量760 t;稻田养殖产量85 t;江河捕捞830 t,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大闸蟹养殖66.67 hm2,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今后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666.67 hm2,完成产量1 500 t,实现烟叶产值4 000万元。
碧安乡现有1家黄加工企业、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茶叶为毛茶,目前待引进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精加工企业,以增加农民收入。
[1] 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2] 向明生,普雁翔,宋丽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战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3(6):119-122.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特色农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状况的分析,以江苏邳州为例,提出了特色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主体及基础、特色农产品种植信息化发展模式、特色农产品经营信息化发展模式、观光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在2006年2月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信息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冯梅,2006)。实现农村信息化,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是影响到新农村经济建设成败的重要环节。
现如今,“三农问题”、近十亿农民的生计已成为我国中央及地方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面对当前环球经济衰退、海外市场萎缩、消费力大减的现状,若要继续力保经济高速增长,当下需要做的是加强软式基础建设――为农村和城郊开拓信息高速公路,即实现农村信息化,提升农民的技术和信息交流,培育国内本地市场衍生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各地农村也都因地制宜的发展了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以信息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带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农业各个领域和环节广泛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业层次,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信息化除了有利于农民接触新技术、使耕作现代化、增加收入和改善生计外,也能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曹俊杰,2008)。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较慢,信息化水平有待大力提升。
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曹俊杰,2008)。特色农业是指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吕火明,2002)。特色农业具有多种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一般来讲,按照其生产对象和提品形式进行分类:按其生产的对象可分为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水产业、特色加工业和特色服务业;按其提供的产品形式可分为产品型特色农业(如特色种养业)和服务型特色农业(如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等)。各类特色农业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有不同的模式(吕火明,2002)。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多种优势(如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可以带动多数农户从事这些产业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等。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市东部,近年来地方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发展迅速,通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邳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大蒜、银杏及意杨和杨树各种林木。大蒜、银杏、板材及其相关产业等已经成为邳州的主导产业。
邳州市的大蒜种植是以宿羊山为中心向外辐射,是全国品质最高、产量最大的大蒜种植区。邳州大蒜产业档次不断提升,形成集生产、收购、冷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一体化水平。邳州24个镇中有18个镇种植银杏,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优质银杏生产基地。邳州围绕银杏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延长银杏产业链,形成了一大批银杏叶烘焙企业、银杏果加工企业及银杏生物制品企业。邳州林木资源丰富,主要有意杨、杨树等林木资源。依托于丰富的林木资源,板材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板材加工基地。
综合邳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将邳州特色农业的类型分为:特色农产品(大蒜、银杏、板材林木等)种植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邳州按照省政府“村村通宽带”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和家庭上网工程,致力于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业务的建设。邳州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为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健全政府网络,提升办公效率;积极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借鉴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建立了多个政府门户网站,如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政府网、邳州劳动就业网、邳州统计信息网等,这些政府网站既是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窗口,增强了政府办事功能,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人民了解信息的渠道。
从邳州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来看,只是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拓宽了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并没有完全的实现信息化。其信息化建设模式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邳州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是来自多方面的,不论对于政府还是农民来说,发展信息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民使用信息化生产方式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而且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来自各级政府、涉农企业、其他组织及农民四个要素。主体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场如图1所示。
首先,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关于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工作,仍应加大资金投资的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应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各个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通过信息化,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而要进行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特色农业中的涉农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信息化建设,将各类信息化技术和方法更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邳州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了促进生产、加大销售和占有市场,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的工作,而且客观实际上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也带动了农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发展。这样的优势,作为企业目标很明确,比较贴近需求,能够形成激励机制。
其他组织是多种形式的,都是从农村合作组织,或者从其他涉农相关行业协会发起的,一般都是针对特色产业产生的。比如目前邳州市银杏协会、邳州市大蒜流通协会等,它们的优势是贴近需求、市场反馈机制、个性化服务。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有助于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并且对于建构农业新型双层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生产小规模、经营规模化具有重要意义(黄祖辉,2008)。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体。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农民由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主动地搜寻、利用信息是农业信息化的重大转变。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农民当作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还需要创造相应的制度环境把农民吸引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与最终的决策者,让农村信息化真正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广泛参与的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社会效应,提高信息化的社会效率。
邳州宿羊山镇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大蒜网上交易中心。通过网上交易中心,蒜农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大蒜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还可以完成大蒜购销交易。但这仅仅是农业信息化体系的部分内容。根据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特点,以信息化推动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农业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智能决策系统。
为了对农作物当前的生长情况及环境情况有一个准确和实时的了解,需要对农田作物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的土壤、水分等农作物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农田采集系统。气象信息系统应该把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业监测预报系统包括当前和历史的农田信息数据,如土壤成分、水分状况、生物状况、气候状况等。土壤肥料决策支持系统不仅包括世界上现有的肥料数据库,还应搜集农民所拥有的施肥经验。同时可以根据现有的农田状况和已有的数据库资料,提供合理的土壤肥料计划。农业科普培训系统及专家系统应包括培训农民各类种子种苗的基本情况,同时该系统还帮助农民分析农业区域的耕作习惯、土壤成分、气候特征、地域特点等及农田的现有情况,并帮助选择合适的种子种苗品种。此外,该系统可以让农民通过视频、音频方式,直接了解各种最先进的栽培知识和技术,系统还可以根据现有的土地等条件,选择合理的栽培技术。在病虫防治上,通过图片、文字方式系统介绍不同常见病虫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诊断方法、预防方法和救治方法。并可以根据农田采集的数据信息,判断现有农田的病虫信息,给出合理的病虫防治措施。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括加工、存储和销售。在邳州,对板材的加工在农产品加工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现代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竞争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同时应搞好“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行“敏捷制造”的生产方式,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顾客需要及时进行定制生产。
以大蒜产业为例,经过几年的发展,邳州已涌现出一大批大蒜加工出口企业,产品从优质原蒜出口到糖醋蜜蒜、酸辣蒜蓉、蒜片、蒜油、蒜素等系列蒜制品。全市共建成大蒜储藏恒温库40多座。其中万吨以上就有10座,贮藏总容量超过30万吨。
同时,银杏叶的提取开发研制已取得了很大成功,已建成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9家,13条生产线吨,银杏生产能力占全国总量的80%。邳州还大力发展医药为主体的银杏产业,以列入国家863计划的清华大学口服胰岛素项目和三仪银杏制药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标志,生态医药成为邳州新型主导产业。开发研制银杏胶襄、银杏酮茶、银杏酮制剂、银杏口服液、银杏蜜、银杏润肤露等邳州特色产品,销售国内外市场。邳州已发展成为国家银杏中药材GAP基地。
经过加工后的农产品要推向市场,离不开电子商务系统。该系统是加工后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既起到产品宣传的作用,又可以扩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随着网络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邳州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众多国内外客商喜欢采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洽谈合作。
目前,在邳州各种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均有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大蒜为例,中国大蒜网根据当地实际要求,现提供的栏目主要有:内参资讯,仓单交易,现货交易,商务短信,会员中心,商务助理,商贸论坛,会员博客,报价中心,分析预测,数据统计,国际采购,国内买家,市场速递,交易评诉,企业展厅,媒体报道等。为网络商务平台的不同用户提供了综合集成化的服务。
伴随着邳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板材林、大蒜、银杏为支柱产业的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销售整个过程的信息化模式(如图2)。政府、涉农企业、农民以及其他组织在整个运行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进邳州特色农业信息化向前发展。
观光农业信息化是特色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也是我国旅游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以便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旅游业的生产效率。
现有的邳州旅游网只是作为介绍和宣传邳州旅游资源的窗口,还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农村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的服务业行业属性,休闲观光农业的主体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农民、游客、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休闲观光农业的三方关系如图3所示:农民为游客提供当地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为游客和农民做好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保障农民和游客的利益,做到促进当地观光农业的发展。
根据这种三方服务关系,休闲观光农业信息化就主要包括:旅游电子政务和休闲观光营销系统。旅游电子政务,主要是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通过构建休闲观光管理网络和业务数据库,为农民和游客提供各类信息,从而建立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和公共信息的平台,事先当地休闲观光旅游业务的处理和公共信息服务。休闲观光营销系统是农民采用信息化手段宣传促销休闲观光产品,加强休闲观光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效率,达到为农民创收的目的。
综上,中国农民虽有近十亿之多,但每处农村也非全部贫瘠。相反,不少地区的农村有丰富物产,各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也适合发展不同的特色农业。现在的问题只是欠缺技术和信息等市场主导的诱因及途径,把农村的资源与城市的需求,以及把城市企业的产品与农村对现代化的渴求配对起来。而农业电子商务,将会是把城乡之间连接上的桥梁,使农村成为城市企业的新兴市场,也使传统的农业迈向现代化和更具盈利能力,为双方造就商机。
2.曹俊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进入21世纪后,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农产品供给也具有一个新的现状:第一,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转变。经过长期努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2500万吨的水平,粮食总量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大多数农产品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第二,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长期以来,农业政策致力于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增加供给,农业发展受耕地、水资源等的制约非常明显。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解决温饱问题后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农业发展更多地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正在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第三,农业正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已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第四,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向依靠结构调整和提高报酬收入转变。1978年以前,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占80%以上,而农业收入又主要来自于粮食生产。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主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等,实现农民增收。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农民的新增收入已逐步转为以报酬收入和养殖收入为主。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它既包含产业规模,也包含体制和组织的创新。
1、独特性。特色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独特品质,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特色农业区别于常规农业的显著标志,产品的优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特色农业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人无我有”主要是指产品品质、产品上市的时间、经营规模、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指在竞争对手也有条件生产和提供同种特色产品的条件下,自身的特色农产品质量更好、服务更完善。
2、多样性。从经济合理性方面来看,特色农业不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食物需要,而是满足人们更高的、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反映出不同的特色农产品需求,从而对特色农业提出新的要求和内容,这是特色农业能够发展壮大的市场基础。
3、规模性和高效性。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报酬递增的规模经济。特色农业最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它既要求资源的利用率高而且可持续,也要求资本的回报率高。
(一)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四个原则。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调整,推广标准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要健全市场网络,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三)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目前,国家已经研究制定了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并开展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在如何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培育和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化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以及与农业科研单位的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依托企业强势的品牌效应以及营销策略,解决农户的产后问题,及时为农户提前、产中服务,壮大现代农业规模。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培养、发育一批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注重优势,保持特色,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构筑产业带、产业群,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雏形。高效农业园区可以形成一体化的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带、产业群,从而聚优成势。这些具有一定规模、按产业化方式运作的新兴产业,将成为今后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
2、促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改变生产方式,高效发展农业。例如,在养殖业的发展中,针对家庭养殖存在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依靠传统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解决等突出问题,政府重点推进了养殖小区建设,逐步使农户家庭养殖向养殖小区集中,依托养殖小区兴办专业合作组织,推广高新实用技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水平。同时,以专业村为基础,政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和区域合作。
3、促进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结构调整的效果也主要由农业是否增效、农民是否增收来衡量。而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又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要积极争取国家对特色农业的投资力度。同时,要在各类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特色农业农田基本建设、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特色农业。
(三)加强特色农业收入补贴。开展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降低规模不适度风险。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即投入成本和项目的预期收益大小来权衡的。技术引入初期,农民充满对特色农产品的期望而大量生产;当技术被农民采纳后,部分农民又由于出现亏损而放弃新品种的使用。因此,政府应根据特色农业的耕种面积给予补贴。具体的操作可从技术引入到技术被农民采纳后的这一时期,补贴量由低到高递增,这既可避免农民受政府补贴的诱惑一哄而上,又可以刺激那些经营特色农业失败的农户继续使用新技术。这种补贴方式有利于形成规模经营,但不利于农民的收入分配。因为随着新技术的采纳,经营成功的农民将得到更多的补贴,造成贫富差距。因此,这种补贴方式宜在新技术引入初期采用。政府还可根据经营特色农业收入与以前农作物种植收入的差额进行补贴。当经营特色农业的收入高于以前的收入水平时,政府则停止对农民进行补贴。
(四)对农业支持方式的改革。我国财政对农业政策补贴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速却在持续下降,究其根源就在于原有的支持手段和方式上。目前采用的主要是从流通领域着手,运用价格支持政策,以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和保护价补贴的形式,按其收购入库的粮食数量进行补贴。由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普遍存在的寻租行为造成政府补贴和农民收入增加不对称,农民很难从政府补贴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政府支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样,尽管我国在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总量上具有较高水平,但由于体制原因并没有全部用于农业部门。如,农业科研支持在通过国家科技部再分配后,目前难以估计真正用于农业科研的支出数,而且支出方式、支持重点也存在大量不合理之处。对农业支持方式的改革非常重要,将会提高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效果。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及世贸规则的约束,目前可以改价格支持为直接收入支持。尽管有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进行大范围的直接收入补贴时机尚未成熟,但可以实行部分收入补贴,先对一些主要粮食品种和受冲击较大的粮食主产区进行改革。
(五)发展农民自己的组织。在研究美、欧、日等国家的农业状况时,发现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美国有农业行会,日本有农协,欧盟有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在确保农业支持政策的制定、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切实代表农民自己的利益。比如日本农协,在政府、科研机构、大学、非政府组织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不仅具体地实施了政府的多项计划,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产品收购计划、农业技术推广、低息贷款等,实践国家及地方对农业的支持,而且将农协经营活动产生的利益,以指导事业费的形式返还给农民或农民组织,强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农协直接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有效地防止了有损农民利益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因此,尽管日本农协近些年发展困难重重,但从农民到政府没有人因此而怀疑农协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反而一如既往的探索农协未来的发展道路。而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各地的合作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也还很弱,甚至微不足道。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形态,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色、生产内容、传统耕作习惯和乡土文化,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娱乐、购物、了解农事和体验生活等场所。观光休闲农业的出现和兴起,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近年来,随着彰武县新型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观光休闲农业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此,彰武县对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制定发展规划十分必要。重点围绕展示现代农业,弘扬倡导绿色消费,深化生态理念的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注重品牌,营造特色,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双赢的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抓紧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详细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引导观光休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集约化发展,加快观光项目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包装一些高档次的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精品项目,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和空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增加农民收入上作用明显[1-2]。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以绿色、生态、高效、环保为出发点,注重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在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观光休闲农业有效利用了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克服了土地要素的制约。
观光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以及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城市乡村的相互融合,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现有观光休闲农业基本上处于乡村和工商业主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模式单一,缺少各自的独特创意。二是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现有的观光休闲农业品位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偏小,项目内容单调,赋予特色的为数不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管理服务不规范,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整体素质较低。四是优惠政策少。政府政策倾斜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从彰武县实际来看,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以特色蔬菜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的田园风光、湖光水色等自然资源,实现第一、三产业相结合,农民既出租了土地,得到了租金,又就地就近就业得到了工资。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观光休闲农业在保持农业生产和原生态地貌的基础上,展示了彰武县农耕文化的魅力,弘扬了农村乡风文明。这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依据。
虽然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政策上,还缺乏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在用地、税收、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等政策方面尚无明确的规定;在开发上,也缺乏必要的规划,许多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全县尚未形成点、线、面的串联整合;在资金投入上,还是以工商企业为主,设施简陋,影响力不足;在管理上,由于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应该加强必要的职业培训,对发展中涉及的安全、卫生、税收等问题仍待有关部门加以规范。
要克服资源困难,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彰武县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的区位优势、农业优势、水乡田园优势等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郊型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增强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作为全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同时,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引导、市场引导等方式,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鼓励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3-4]。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通过宣传来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从而促使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做大、做精、做强。
[1] 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1.
[2] 王亚芝,文化,胡艳霞,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农业新技术,2005(4):1-4.
农产品离不开市场,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才可以迅速健康的发展,国内外的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了农民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空白造成了农村信息闭塞,无法适应市场形势。在本地,“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仍存在,并不研究市场形势,使得经常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都是由于这种原因产生的,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虽然,在建国后,我国政府非常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但在农村始终存在着上学难、考学难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使问题更加严重。农村教育出现危机很容易造成农民的下一代仍旧是农民的问题,农村的劳动力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水平,文盲与半文盲大多集中在农村,农民的素质和智力水平很难得到改善,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在转型期应对各种新的考验是我国各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不能仅仅满足于农产品数量的提高,还应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畜牧业,扩大养殖标准,,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此外,文化休闲农业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领导要抓住机遇,扶持文化休闲农业的发展,打破城乡的行政区域界限,加强近郊与远郊地区的合作,实现近郊与农村协调发展。最后,还可发展能源农业,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我国对能源农业并不重视,农产品及副产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被农民直接燃烧或丢弃。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规划能源农业,支持技术开发研究与推广。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农村现代化经济的有效措施。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部门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落实中央部门的有关部署,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扩大力度支持农村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西部乡镇企业并不像东部乡镇企业那么发达,还有待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应借鉴东部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企业活力,调整产业布局。
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明确现有条件和资源、地方政策、基础设施、用地规模等产业状况;要对人口、文化、习俗等人文状况有清晰的把握,才能对区域发展的可能性作出准确而全面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农业规划的相关政策以及特色小镇的相关政策,分析当地发展农业特色小镇的类型和方向,对农业的发展形式和内容给予战略定位。通过对基础资料的分析有助于农业特色小镇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的形成,从而顺利进行小镇构建。
在功能区的分布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原住民的认可度是农业特色小镇得以建设的基础。同时,明确若干的功能区,如景观设计、核心区划定、产业区建设、示范区位置等。这些规划的影响因素包括现有的地势特点、建设布局、产业关联程度等。突出特色、体现重点,科学协调地确定当地农业特色小镇应发挥的功能和影响。
从产业项目的规划和引进上看,农业休闲体验项目与农业高新项目数应成为主导;从预期产值来看,农业高新项目的产值将会高于休闲体验项目的产值。应与相关部门签好相关协议,如完善初级的基础设施,并在政策上相应帮扶,双方还签订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协议,承诺共同保护和开发农业资源,共建美丽农业特色小镇。同时,形成若干个代表性企业,打造新型农业业态,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农业体验项目与农业高新项目的优势。
农业特色小镇运用什么样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是其成功与否的一大因素。在对各类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管理模式是目前较有效率的一种方式。农业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单位而是创新创业平台,因此要赋予企业更多的管理权和主动权,进而发挥其优质资源、高效管理模式,为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助力,以点带面,促进农业特色小镇的综合竞争实力提升。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 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 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 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转贴于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 、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八大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2] 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 - 08 - 01
[3] 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 (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来源之一,劳动收入可以通过消费和投资这两种主要途径来影响经济的发展。中国刚建国时,片面追求收入的平等分配,大大打击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按劳分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劳动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数目很大,农村人口比重较高农村劳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