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皇朝平台首页,世爵娱乐挂机,首页, 傲世皇朝,发布部门: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4]12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二○○四年八月三十日湖北省优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七)落实优惠政策,加快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即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市场结合紧密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递增、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较大、产业关联效益显著等特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有利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全省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2002年,我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共有企业2191个(指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以下工业总数统计口径相同)、职工人数64.23万人,实现产值916.0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26.87亿元、利税总额86.3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总数的35.4%、31.2%、25.5%、24.5%、21.3%。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门类齐全,涵盖了12个子行业,具备了较强的基础和实力。2002年,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等三个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过百亿元,分别达到221.5亿元、181.6亿元和112.1亿元;烟草、饮料和造纸等三个子行业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92.5亿元、89.4亿元和65.1亿元。部分行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烟草、食品加工、纺织、饮料和造纸等五个子行业的产值列全国前10位,分别 居第3位、第5位、第6位、第7位和第9位。
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非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是我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经济构成的一个突出特点。从投资主体看,除国有资本外,还有集体资本、私营资本、外商资本和港澳台资本,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从经济构成看,非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02年,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企业单位数664个、实收资本114亿元、产值330.7亿元、利税40.2亿元,分别占总数的30.3%、47.4%、36.1%和46.6%,国有经济的比重已显著降低。[page]
一是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1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6家;涌现出了武汉多福、黄冈华益、襄樊万宝、荆州天荣、宜昌仝鑫、孝感南大、天门健康等一批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二是打造了一批品牌。我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珍雪、武昌鱼、友芝友、稻花香、白云边等一批知名品牌。三是建立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既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又能确保农民获得稳定收益,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仍然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体。2002年,平均每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职工293人,比1997年增加122人。在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下,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均增收50元以上。
一是加工比例偏低。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1∶0.8,远低于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二是精深加工发展不够。我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比例只有20%左右,而发达国家却高达70%以上。同一种原料,在我省往往只能加工出几种产品;在发达国家却能生产出几百甚至上千种产品,如玉米能被精加工成3000多种产品,其中的氨基酸类产品可比玉米原料增值百倍以上。三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不够。2002年,在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中,产值利税率较高的烟草(45.5%)、饮料(17.75%)和食品制造(8.5%)等三个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只有22.6%、21.9%和10.9%;而产值利税率较低的食品加工业(5.3%)产值比重高达44.6%。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抑制了产业的利润增长空间。四是符合未来市场需要的产品不多。安全、营养、方便正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但我省真正在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还很少。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力较差。一是企业规模不大。2001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资产、产值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8%和8.4%,居全国第23位和第9位。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4.1%,居全国第15位;投入产出率为6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3位;农产品加工企业 科研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三是知名品牌严重缺乏。我省虽然注册了一大批地方品牌,但还没有享誉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由于企业实力不强、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更新缓慢,加上名牌产品缺乏,我省农业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出现了湖北市场反被河南双汇、湖南金健和江苏福临门等外省品牌占领的现象。
在农产品加工发达的国家,几乎每种加工产品都有专用原料和固定原料基地。我国农产品资源看似非常丰富,但真正能满足要求的不多。如我国虽然是小麦生产大国,每年要出口几百万吨优质小麦,但多数小麦品质较差,难以满足生产优质专用面粉、啤酒等特殊需要。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一是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采购成本较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四是企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优势。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离不开优质的发展环境。目前我省在上述两个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一是标准化建设滞后。受技术、管理和观念等多方面的制约,我省的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质量认证等标准化体系还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新产品开发滞后和出口受阻。二是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我省虽然是教育和科研大省,但由于缺乏将科教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的体制和机制,技术对企业和产品的贡献率很低。三是信息化建设尚待加强。以信息化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未来的方向,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的资讯和完善的管理平台,还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四是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强。我省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原料收购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些还有赖于财政和金融支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五是市场和生产秩序还需整顿。目前,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现象还较为普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在某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的外部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随着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资源短缺加剧、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一些耗水、耗电、耗地和占用劳动力多的产业会逐步向内地尤其是中部地区转移。这对加快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好的机遇。从总体上看,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四大优势。
一是农产品资源优势。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常年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油菜籽产量和“双低”化率居第1位,棉花居第3位,稻谷居第4位,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第9位。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2002年,我省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的耕地仅1.08亩,按人均耕种1.5亩土地的保守估计,至少有3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出来从事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在内的非农产业。三是水资源优势。我省除有长江纵贯全省之外,还有汉江以及星罗棋布的众多湖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有利于发展淡水农产品,还能为发电和发展耗水工业提供条件。以上资源优势不仅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少见,即使是在某些中、西部省份也不多见,构成了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独特优势。
2002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4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789元,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4%和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0年326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2198亿元,年均增长17.2%,居全国第6位。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600元上升到2002年的3671元,年均增长16.3%。从总体上看,湖北农村消费处于成长期,城市消费处于快速扩张期。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安全、营养和方便将成为新的消费倾向;加入WTO进一步拓宽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舞台。这些将为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我省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万人,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90人,高于全国361人的平均水平。拥有“两院”院士45名;普通高等学校75所,在校大学生人数58.5万人,居全国第2位;各类研发机构2100多个(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部委所属的76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95个。农业科学院研究院1所;农业类大专院校2所,在校学生人数约2万人;农业类中等技术学校10所,在校学生人数6000余人。可见,我省具有较好的科教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只要解决好科教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将对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2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5公里,居全国第11位。铁路运营里程2025公里,从武汉可直达24个省市及70多个大中城市。内河航运总里程8324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约5000公里。民航航线万公里,从天河机场可直达60多个大中城市。电线部燉百人(固定电线部燉百人、移动电线位。互联网能通往大多数乡村。我省的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比不上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但与西部甚至中部地区的某些省份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为我省承接来自省外或国外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age]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安全、营养、方便将成为人们的消费倾向,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推动着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也有了新的突破。
由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越来越细化,精深加工层次越来越多,产品的研制开发呈现系列化。在发达国家,一种农产品可开发出数百种甚至数千种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加工产品。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制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少数种类的农产品也可开发生产出数十种或数百种加工制品。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生产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各类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等都严格且具体,贯穿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覆盖率达到98%以上。近几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标准化工作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相关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其中很多企业是跨国集团。世界食品加工企业50强中,年销售收入一般在100亿美元以上。最著名的200家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已占到全球食品产业总产值的1燉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1燉7以上,出现了三元、伊利、夏进、双汇、蒙牛、旺旺、德大、希望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
随着消费者对品牌意识的逐渐增强,农产品的商标品牌已成为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知名度高、信赖感强的品牌能够显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品牌经营,在优质生产、精细加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包装、标牌销售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雀巢、百威、康师傅、可口可乐等都是国际知名品牌,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目前,我国也已涌现出了双汇、莲花、兴发、金健、希望等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开辟了品牌农产品、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
当今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形成由多个生产领域组成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经营主体在专业化的基础上,组成“农工综合体”、“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在一体化经营中,加工企业是“龙头”,农业生产者主要是根据生产合同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产品,后者则向前者提供相关服务。我国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工紧密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成长,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模式。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技术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改善软环境与夯实硬环境相结合,努力提高市场化水平,提高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力争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依据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加快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优势农产品基地,实行大中小型加工企业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大中型加工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安全品牌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age]
市场导向原则。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立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和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发挥规模效益。
产业化经营原则。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市场主体,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上下游产品有机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科技创新原则。加大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效益、后劲相统一,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鼓励投入多元化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各类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非国有经济成为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主要来源,实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采取直接投资、合资、许可证生产等多种形式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
加强宏观指导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形成与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九种特色农产品基地相适应的加工业布局,建立一批有实力、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立一批知名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食用农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食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使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目标: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年均递增10%;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2。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0亿美元。
1、现实基础:湖北是粮食生产大省,年产量和商品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已建立了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品种不断丰富的粮食工业体系。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大米产量居全国第2位,面粉产量居全国第6位。大米年加工能力1500万吨,面粉年生产能力300万吨。大米加工形成了普通米、优质米、免淘米、营养米系列,面粉加工形成了普通粉、精粉、自发粉、专用粉、营养粉系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较短。
2、发展方向: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着重发展优质稻谷精加工,重视精碾、调质、成品整理、营养强化、专用粮配制等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展米糠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力开发多种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重点开发利用本地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专用饼干粉、糕点粉等,并注重麦胚、麸皮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开发系列杂粮精加工、风味食品,利用优质中筋小麦原料优势开发营养强化面条、魔芋面条、保健面条,积极开展面制品的工业化生产。
3、发展目标:到2007年,龙头企业加工原料70%实现基地化(即加工原料由相对固定的粮食生产基地提供),粮食加工产量120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0%。到2010年,龙头企业加工原料80%实现基地化,粮食加工产量160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植3-5个年大米、面粉加工量过20万吨、销售额过10亿元的大型米业、面粉企业集团,不断做大做强神之乡、洪湖浪、天润、荆珍雪、风池、豪丰、国宝、宏发、章陵、白玉等品牌。
4、企业布局:在优质稻主产区,重点发展规模日产100-200吨的单条大米生产线及多种方便食品加工,并通过资源整合向米业集团方向发展;在专用小麦集中产区,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专用面粉、特色面条加工企业;在特色资源相对集中的山区,发展杂粮精加工。在大中城市建立馒头、水饺、汤元等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和配送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粮食加工技术开发中心,为粮食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page]
(1)以湖北中汇(浠水)米业公司、国家优质稻蕲春示范基地为主体,组建鄂东优质稻加工中心,发展配制米和系列产品,主攻省内外超市。
(2)以湖北豪丰(应城)米业公司、安陆禾丰实业公司为骨干,发展优质糯米系列加工。
(3)以天荣米业公司、湖北银欣集团为重点,实施稻谷烘干、大米保鲜和产品冷藏工程,发展营养米、人造大米、鱼米高钙膨化食品。
(4)以洪湖浪 米业集团、荆州天绿源米业公司、健良米业集团、仙桃湖沁米业公司为龙头,实施用糙米作原料、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稻米深加工项目,集中开发米糠资源,生产米糠色拉油、强化营养米、富硒大米、绿色无公害大米等。
(5)以沙洋风池米业公司、钟祥宏发公司、中香米业公司、京山国宝桥米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湖北桥米、中国香稻米业集团,提高产品档次,主攻国内南方市场,建成湖北优质稻米出口加工基地。
(6)以枣阳金华麦面集团、云梦龙穗麦面公司、天荣面粉有限公司为骨干,重点发展系列专用面粉,推广“7+1”(7种必须营养素和1种选择性营养素)营养强化方案,集中开发麦胚资源。
(7)以应城裕隆食品股份公司、湖北双竹科技股份公司为重点,发展多种特色营养面条、双色面条、魔芋挂面及系列食品等,提高产品附加值。
1、现实基础:我省油料资源丰富,油脂产品齐全,油料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油料总加工能力超过500万吨,年加工量220万吨,加工量居全国第四位,形成了以菜籽油为主、芝麻油、花生油、棉籽油等多个产品并举的格局。各种食用油除满足我省城乡居民消费需要外,还外销其他省份。2002年我省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约为49.2万吨,人均8.2公斤,在全国列第7位。据测算,到2007年我省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将达到83万吨,增加约68.7%;饲用饼粕消费量将增长约40%。油料加工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加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80%以上企业仍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备,年加工量在3万吨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千吨;油菜籽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率低,生产的食用油30-40%为色拉油,油脚加工利用产值仅是油料原料价值的1.2-1.5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发展方向:以“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产业带及优质花生、优质芝麻、优质油茶基地为依托,整合加工能力,主攻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最新科研成果,采用“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浸出制油及其它油料加工新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出油率及饼粕蛋白质含量和质量,不断推出新型“双低”菜籽营养油及花生、芝麻食用油系列产品,利用饼粕提取饲用和食用蛋白,从油脚中开发甾醇、磷脂等精细化工产品。
3、发展目标:到2007年,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80%;加工油料250万吨,其中油菜籽150万吨;生产油脂65万吨、饼粕110万吨,产值达到70亿元;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40亿元,利税25亿元。到2010年,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90%;加工油料300万吨,其中油菜籽170万吨;生产油脂80万吨,饼粕125万吨,产值达到75亿元;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50亿元,利税30亿元。培植2-3个年加工油脂过20万吨、销售额过20亿元的大型油脂集团,不断做大做强天颐、中昌、玉树、万重山等油脂品牌。
4、企业布局:按照油料资源区域布局规划,控制非油料主产区油料加工企业的发展,逐步整合、淘汰加工档次低的小型加工企业;依托江汉平原、鄂东和鄂中“双低”油菜种植基地,建设油菜籽规模化深加工板块区,重点发展日处理油菜籽500吨、油脂200吨的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油脂工程技术中心,为油脂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2)建设“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菜籽油生产线,推广应用调氏冷榨等新技术。
(3)从饼粕中提取饲用浓缩蛋白、植酸及其衍生物、植物多酚,从油脚中提取磷脂、甾醇、VE等,年加工1万吨饼粕和油脚。[page]
(5)开发“双低”菜籽适温预榨-浸出制油技术,生产各种营养保健油、特种功能用油、膳食油等。
(6)运用现代萃取新工艺,生产市场紧俏的大豆分离蛋白改性产品和酞系列产品,年产大豆分离蛋白改性产品2400吨,酞系列产品600吨。
近期重点支持湖北天颐、湖北日月、湖北中昌、湖北华益、武汉新元、潜江巨源、荆门洪森等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1、现实基础:近年来,我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促进了畜禽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省肉类产量接近300万吨,年加工量30万吨;禽蛋年产量超过110万吨,加工量6万吨;鲜奶加工量10万吨;以地方家禽为原料加工的禽产品及禽蛋加工产品在市场上有较高的占有率;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高的肉类、蛋品和乳品龙头加工企业。但我省畜产品绝大部分以初级加工品或以原料 进入市场,加工企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加工能力有限,大路货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餐桌食品多,旅游休闲制品少。
2、发展方向:肉类重点发展猪禽等产品加工,肉类加工逐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开发具有湖北特色的畜禽加工产品,用现代标准化生产工艺发展传统风味肉制品;蛋类推行鲜鸡蛋分级生产工艺,改进皮蛋、咸蛋、卤鸡蛋等传统蛋类加工工艺,全面提高湖北蛋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奶类重点发展液态奶、保鲜奶及各种酸奶饮料。
肉类加工:到2007年,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0万吨、15万吨和2万吨;加工活猪、禽、牛羊规模分别达到600万头、1.5亿只和30万头;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到2010年,猪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0万吨、20万吨和3万吨;加工活猪、禽、牛羊规模分别达到750万头、2亿只和50万头;加工产值达到135亿元左右。
禽蛋加工:到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加工禽蛋20亿枚以上,产值10亿元;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加工禽蛋30亿枚以上,产值15亿元。
奶类加工:到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16万吨,产值20亿元;到2010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产值25亿元。
培育3-5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型畜禽加工企业,培育3-5个国内知名的畜禽加工制品品牌。
4、企业布局: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在江汉平原猪禽集中产区,扶持一批包括冷藏、保鲜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企业。在鄂北、鄂西及大别山牛羊生产区,对现有肉联厂、冷冻厂和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要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沿江流域禽蛋主产区,重点对蛋制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向分级包装、蛋清蛋黄分离提取、加工蛋清蛋黄粉、生产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方向发展。在武汉、宜昌、襄樊、荆州等大中城市奶源基地,重点发展鲜奶和乳制品加工企业。
5、重点项目:(1)集中扶持1个年加工生猪300-500万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猪肉加工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牛羊肉1万吨的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禽肉5万吨的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禽蛋10亿枚的蛋制品加工企业;扶持1-2个年加工乳制品12万吨的奶类加工企业。(2)进一步完善农业部(武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建立畜产品质量监测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
近期重点支持武汉双汇、宜昌双汇、武汉中粮、湖北神丹、湖北九珠、武汉友芝友、宜昌均瑶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1、现实基础:湖北是“千湖之省”,淡水产品资源极其丰富。2002年我省水产养殖面积63.35万公顷,淡水产品产量约27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水产品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年实际加工产量5万吨,有干制品、腌制品、调味品、罐制品、熏制品、鱼糜制品、保健制品、生化医药制品、植物饮料等十大系列近100个产品。地方特色产品如豆豉武昌鱼、洪湖奇味鱼、华山龙虾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据统计,2002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35.6公斤,实际消费量不足15公斤,水产加工品的消费量更少。随着水产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以水产品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保健水产食品、医药品、模拟食品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空间较大。我省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比例小,加工率仅为3.7%,远低于全国15.7%的平均水平;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仅限于初级加工,产品单一,仍以冷冻、腌干制品为主;水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低,鱼糜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量只占加工总量的4.4%。[page]
2、发展方向:依托优势水产品基地,发展壮大水产品加工企业,逐步扩大水产品加工能力;在发展“三去”(去头、去尾、去内脏)、分割、切片加工的基础上,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制品、模拟食品、保健制品等;大力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3、发展目标:到2007年,水产品加工突破30万吨,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0%,产值36亿元,加工品出口3万吨,创汇过1亿美元。到2010年,水产品加工突破60万吨,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5%,产值85亿元,加工品出口8万吨,创汇过3亿美元。培植10个水产品加工能力过万吨、出口创汇过千万美元的加工龙头出口企业,进一步做大武昌鱼、绣林笔架鱼肚、德炎等品牌,发展一批新的名牌。
4、企业布局:按照特色化养殖生产、区域化集中加工的思路,建设不同类型的水产品生产加工区。武汉地区建设水产品综合加工示范区,江汉平原水产主产区建设名优水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克氏螯虾加工出口基地,鄂州围绕“武昌鱼”品牌建设综合开发加工基地,黄冈地区建设以速食水产制品、青虾、珍珠、贝类等为主的加工基地,孝感地区建设以云梦鱼面为主的深加工基地,宜昌地区建设以鲟鱼、鱼回鱼、罗非鱼等为主的深加工出口基地。
(1)建设湖北省水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中心,进行淡水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
(2)建设湖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中心,进行水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监督、产品监测工作。
(3)在武汉建设水产品综合加工示范园,重点开发鱼皮制革、DHA提取、甲壳素系列产品、方便速食水产制品和水产品综合加工。
(4)以潜江市、仙桃市现有水产品及加工制品出口创汇企业为核心,建设水产品出口创汇加工园区。
(5)以鄂州武昌鱼食品工贸有限公司、鄂州红尾鱼贸易公司为核心,建设武昌鱼、红尾鱼、珍珠等特色品种的加工园区。
(6)以洪湖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为核心,在洪湖建设名优风味特色水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开发当地水生动植物资源。
(7)以石首长吻鱼危良种场为依托,重点开发笔架鱼肚加工、长吻鱼危鱼肉制品加工。
近期重点支持潜江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潜江禾亿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洪湖德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荆州天和水产品有限公司、鄂州武昌鱼食品工贸有限公司、鄂州红尾鱼贸易公司、仙桃三蒸食品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1、现实基础:全省现有蔬菜(含魔芋,下同)加工企业1000余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小型加工厂和加工作坊,年保鲜处理与加工转化鲜菜300万吨左右,约占全省年蔬菜总产量的10%。我省蔬菜加工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内发达省市差距较大。绝大部分蔬菜未经清洗、分级就投放市场,加工产品也基本上是传统的腌菜、泡菜、干制品,仅香菇、木耳、魔芋等少数特色产品的加工制品有一定量出口。
2、发展方向:大力提高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行净菜上市;改进传统蔬菜加工制品的生产工艺、更新机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水平;加快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魔芋、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加工产品及蔬菜罐头、速冻保鲜菜、脱水菜、蔬菜汁等出口外销蔬菜产品。
3、发展目标:到2007年,蔬菜加工及净菜上市比重由10%提高到40%,生产增加值提高50%以上。到2010年,全省三分之一左右的蔬菜实现保鲜加工处理,其中保鲜处理750万吨,加工转化250万吨,实现保鲜加工产值200亿元、加工增值3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4、企业布局:在蔬菜集中产地建设净菜保鲜加工企业,在大中城市和现实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在鄂西地区发展特色优质产品加工出口企业。
(1)在恩施、武汉选择1-2家魔芋加工企业进行扩建改造,引进发达国家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生产高纯度葡苷聚糖、魔芋胶、生物可降解膜等魔芋深加工产品,年加工转化鲜魔芋20万吨。[page]
(2)在随州、十堰和武汉等地各选择一家食用菌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真空冷冻干燥、无菌保鲜包装等先进技术和配套设备,生产保鲜香菇、双孢蘑菇、食用菌功能食品等系列产品,年加工转化食用菌10万吨。
(3)在恩施、黄冈等地,各新建或改造蔬菜加工企业一家,引进保鲜加工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发莼菜、蕨菜等山野菜资源,年加工山野菜5万吨。
(4)在武汉、孝感、黄石、宜昌、荆门等地,各新建蔬菜保鲜加工企业一家,引进蔬菜保鲜、加工、包装新技术新设备,生产莲藕、萝卜、辣椒等系列保鲜蔬菜和加工制品,年转化鲜菜50万吨。
近期重点支持武汉蔬菜集团、武汉莲花湖集团、武汉崆亚库公司、鹤峰长友公司、恩施宏业公司、宜昌金桥蔬菜集团、随州中兴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木材加工:我省现有木材加工企业6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年生产能力450万立方米,年产量190万立方米,2002年实现年产值20亿元,利税3.3亿元。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家,资产总额20亿元,年产值10亿元,年创利税1.1亿万元,年出口创汇200万美元。主要产品为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刨花板、胶合板和装饰板等,其中纤维板、细木工板等2种产品分别荣获过国优、部优和省优产品称号。目前,我省木材年需求量在800万立方米左右,省内木材供需缺口50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因原料不足,年产量仅占生产能力的42.97%。我省木制家具年销售额近100亿元,其中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沿海省份或国外占有,本省所占份额不到五分之一。世界木材市场需求趋势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材产品增幅将大于发展中国家,人造板在工业材中仍居首位。
木浆造纸:全省现有150家左右造纸企业,2002年造纸产量100万吨。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综合效益较差、木浆比例低、水耗、能耗大,吨纸污染指标较高。我省具有培育速生丰产林得天独厚的土地、气候、降水量等自然条件,并有交通、水资源、电力资源和机械制造业等优势,是发展木浆造纸最有潜力的地区。
林产化工:我省林产化工主要产品为松香、单宁酸和林产色素。我国是世界松香生产第一大国,年产50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国际市场前景看好。湖北是松香生产大省,年产量5000吨,在全国排第五位;单宁酸年产量15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林产色素主要利用栀子加工提炼,产品市场广阔,是我省林业的新兴产业。
竹藤加工:湖北是我国十大竹材主要产区之一,全省现有竹林面积270余万亩,蓄积量达5亿多根,其中鄂南地区咸宁市竹林面积就达190万亩,蓄积量超过3亿根。全省竹材年产量5340万根,其中楠竹产量1800余万根。竹藤生产及加工是我省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竹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全省各类竹制品年产量达10余万立方米,产值1.6亿元。虽然我省竹产业发展受竹产区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有较大差距,但发展潜力很大。我省竹材年供需缺口达660万根,武汉等大中城市竹制日用品、工艺品等近40%从外省流入,产品市场广阔,竹产业是我省林业的朝阳产业。
木材加工:充分合理利用人工速生树种,扩大现有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开发定向刨花板、阻燃刨花板、高密度板、结构板等人造板新品种;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保留我国传统仿古工艺,引进国际先进流行生产工艺,努力扩大家具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瞄准国际市场,扩大海外资源的定向进口规模,解决加工原料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大力开发培育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木浆造纸:实行鼓励、扶持的产业政策,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一体的产业化新格局。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造纸业和林业建设协调发展,使我省造纸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page]
林产化工:充分发挥我省松脂资源优势,改造老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提高松香品质和产量;改进五倍子繁育技术,加大原料基地建设力度,开发单宁酸产品应用领域;面向市场,开发色素、香精、化妆品系列、保健品系列等产品,做大做强栀子和木瓜产业。
竹藤加工:充分利用我省竹藤资源优势,依托竹藤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发竹藤加工新产品,进一步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竹藤家具、日用品、旅游工艺品、竹炭生产和竹浆造纸。
木材加工:到2010年基本建成年产200立方米人造板、700万件家具生产能力。产品年销售收入179亿元,其中木(竹)材生产49亿元,人造板95亿元,家具35亿元;年创利税50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木浆造纸:到2010年,全省木、竹材制浆年生产能力达到190万吨,木浆造纸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产值150亿元。
林产化工:到2010年,新建和改造松香生产线亿元;五倍子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年加工产值7亿元;年产色素2000吨、香精100吨,实现产值9亿元。
竹藤加工:到2010年,全省以鄂南为中心发展楠竹面积350万亩,其中新造竹林面积200万亩,改造低产竹林面积150万亩,实现种植产值21亿元。各类竹加工产品年产值达到20亿元,利税2.5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
木材加工:以石首吉象、咸宁巨宁、蕲春九方园、省木业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在江汉平原、鄂南、鄂东和武汉周边地区构建人造板加工和家具生产两大基地。
木浆造纸:在荆州至武汉的长江两岸重点布局武汉晨鸣、赤壁晨鸣、监利大枫、荆州骏马等4个木浆造纸工业项目。
林产化工:依托现有企业和引进外来企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在黄冈、十堰、宜昌、随州、荆门、孝感、襄樊等地形成松香、单宁酸、栀子、木瓜产业链和湖北特色产业。
竹藤加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企业和引进外资企业,在咸宁、黄冈、黄石等地开发以竹炭、竹胶板、竹地板、竹藤工艺品等为主的竹藤系列产品。
(1)人造板。在武汉周边及孝感、恩施、荆门、宜昌、随州等地重点发展定向结构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强化复合地板、微粒板生产,新建和扩建加工项目六个,重点支持石首吉象、五峰山山、咸宁巨宁、省木业集团、鄂林、荆门洪森、荆门宝源、蕲春九方圆、恩施福恩、随州高远等企业发展。
(2)家具。重点支持武汉、十堰、荆州、荆门、襄樊、宜昌、黄石等地,各选择一家家具生产企业进行扩建,引进部分专用设备和油漆工艺,提高家具质量,逐步形成年产700万件家具的优势产业。
(1)武汉晨鸣纸业20万吨木浆、20万吨高档文化纸和30万吨纸板生产线万亩配套基地的建设;
(1)松香。在黄冈、宜昌、荆门、随州、十堰等地新建和扩建五至七家新法生产松香厂。
(2)单宁酸。以五峰翔源林化公司、竹山县林化厂为龙头,在宜昌、十堰各发展50万亩倍林基地。
(3)林产色素。在孝南、长阳新、扩建二家各1000吨色素厂,配套建设20万亩栀子基地。
(4)基地建设。在谷城、老河口、丹江口等县市发展花椒基地30万亩;在郧县、郧西发展木瓜基地100万亩。
竹藤加工:在咸宁、黄冈、黄石等地重点发展竹炭、竹醋液、竹胶板、竹地板、卫生筷、竹制工艺品等产品生产,新建咸宁市竹产品工业园,扩建黄冈市环球竹地板厂、通山县竹胶板厂、咸宁市兴林竹胶板厂、赤壁市楚天激光工艺品厂等,配套建设竹林基地350万亩。[page]
1、现实基础:纺织工业是湖北的传统支柱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棉纺拥有环锭纺331.29万枚,居全国第3位;气流纺5.4万头,居全国第二位。全省麻棉混纺、麻与化纤混纺纱线万吨,占全国的二分之一,麻棉纱市场占有率50%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小规模企业比重较大,先进纺纱设备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棉麻纺织品种仍以传统的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名牌产品少。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在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纺织工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发展方向: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全流程更新改造步伐,加强纺织专用器材的研发与应用,改造纱线准备工序的技术手段,发展无梭织机;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多种新型纺织纤维的开发成果,开发各种高支纱、高弹纱、天然彩色棉纱及棉麻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品种;提高装备的技术水平,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尽快使棉麻纱线的质量达到国际公认标准,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3、发展目标:到2007年,先进纺纱设备达到550万锭左右。到2010年,先进纺纱设备达到700万锭左右,无梭织机比重达到50%以上,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4、企业布局:棉纺实施“123810计划”,通过重组,在武汉、襄樊、荆州、仙桃、孝感等地,逐步形成由1个100万锭、2个50万锭、3个30万锭、8个20万锭、10个10万锭的纺织企业组成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的大型棉纺织企业集团,使湖北棉纺织的主要生产能力集中在优势企业群体内。同时,把咸宁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苎麻种植、纺织加工的出口基地。
5、重点项目:仙桃裕波100万纱绽、武汉一棉10万锭精梳纱及500台喷气织机、江南集团15万纱锭及700台喷气织机、襄棉15万纱锭和500台喷气织机、襄樊银河10万纱锭和800台喷气织机、荆州奥达15万纱锭和800台喷气织机、孝棉20万纱锭和800台喷气织机、蒲纺30万纱锭和1000台剑杆及喷气织机、安棉10万纱锭和300台无梭织机项目等。麻纺以湖北天化麻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银泉纺织有限公司、湖北咸宁精华苎麻纺织有限公司为重点,开发苎麻生物脱胶、梳纺和牵切工艺技术设备及麻纺织印染后整理技术。
1、现实基础:我省中药资源丰富,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种类多达3970种,位居全国第5位。全省人工种养药材已达66种,具有较大种养规模的32种,产区加工总能力超过40万吨,平均年加工量20万吨。但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广泛分布在产区村、乡(镇);加工设备简陋、加工工艺陈旧,包装落后,产品多为初级品或药材原料。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国际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日益扩大,国际市场植物药及其制成品2000年的销售额已达300亿美元左右。
2、发展方向:以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为标准,以湖北现有地道药材生产基地为依托,在抓好生产规模最大的黄姜生产,确保湖北茯苓、黄连等传统名优药材质量及市场优势的同时,引进先进的设备及工艺,改造药材产地加工厂,逐步实现机械化清洗、整形,烘房式干燥,规范化包装,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湖北中药资源及地道药材品牌优势,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在我省建立绿色药材生产、加工基地,扩大湖北药材在国内外医药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产品深度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产品加工附加值和产区经济效益。
3、发展目标:到2007年,地道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产值20亿元,培育优质药材品牌6~8个;地产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产值10亿元,培育优质药材品牌3~4个。到2010年,地道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20吨,产值达到40亿元。地产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
4、企业布局:按照湖北中药资源区划及药材产区地道性特点,在大宗药材集中产区,逐步淘汰规模小、设备差、加工档次低的小型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培植地道中药材知名品牌。[page]
(1)分别在英山县石头咀镇、罗田县九资河镇各建设500亩茯苓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年产10万袋优质菌种的茯苓菌种培育厂、年产10万公斤茯苓药材的加工生产线)在麻城市福田河镇建设500亩白菊花种植示范基地和年产500吨微波杀青、蒸汽干燥的白菊花药材加工生产线)在利川市福宝山药材场建设5000亩黄连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年产500吨黄连药材规范化加工生产线亩麦冬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加工生产线亩荆半夏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年产100吨半夏药材加工生产线)在孝感市楚天鹿园建设800头梅花鹿规范化养殖场和年产值1500万元的鹿制品加工生产线)以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为基础,建立湖北省地道药材产品研发中心及质量监测中心。
近期重点扶持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公司、湖北湖村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利川市福宝山药材厂、蕲春县李时珍药业有限公司、麻城市福海菊花有限公司、潜江市中药材公司、湖北楚天鹿园科技开发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1、现实基础:我省蜂产品原料品质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蜂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产值、销售额、创汇额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蜂蜜年加工能力3万吨以上,实际年加工量1.8万左右,原料以本省为主,同时从周边省区收购。蜂产品既是天然食品,又具有保健功能,目前国际市场消费量呈现上升趋势,国内购买力也大大增强。我省蜂产品加工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加工企业仅限于是对蜂蜜、蜂王浆原料进行简单的物理加工处理,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亟待提高。
2、发展方向: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成熟蜂蜜和高癸烯酸含量蜂王浆,积极开发蜂花粉、蜂胶等系列产品,改进包装,加强蜂产品质量监控,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3、发展目标:到2007年,蜂蜜产量达到9500吨,蜂王浆产量达到130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到2010年,蜂蜜产量达到2.1万吨,蜂王浆产量达到480吨,出口创汇3600万美元。
4、企业布局:调减蜂蜜浓缩加工企业的数量,发展蜂王浆和蜂胶加工企业。武汉、荆州、黄冈、荆门等产区,重点发展以规模化生产蜂蜜为主的企业;孝感、麻城、随州等产区,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蜂产品加工企业。
(1)依托湖北扬子江蜂业、孝感三蜂蜜业、武汉小蜜蜂食品、麻城英联等企业,将不同来源的蜂蜜原料进行消毒、脱色、去农残、去抗生素等工艺处理,生产质量稳定,颜色、口感一致,无残留、无抗生素的精制蜂蜜。
(2)对扬子江蜂业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生物酶分解法,解决蜂王浆在饮料行业中应用的局限性,使其最终产品溶于水中清澈透明,开发出系列蜂王浆保健饮料。
(3)对随州小森林蜂胶厂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不同级别提取方法,分级分层提取蜂胶中的黄酮类等有效物质,满足医药原料市场需求。
1、现实基础:我省年饲料加工能力600万吨,年实际加工量330-350万吨,产品在本省的占有率为70-80%,有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目前我省饲料年需求量预计在600万吨以上,随着养殖业的稳步发展,饲料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存在的问题是,边远地区饲料加工能力不足,大宗原料基本上从外省购进,企业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发展方向:建立稳定的饲料原料基地,扩大饲料加工能力和产量;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引起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加大无公害、绿色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开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发展目标:2007年,饲料总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产值达95亿元,利税0.9亿元,出口创汇1300美元。2010年,饲料产量达到480万吨,产值达110亿元,利税1.2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培育2-3个年产饲料1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page]
4、企业布局:在江汉平原大力发展饲料加工;在武汉等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饲料添加剂及预混合饲料;在省内边远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兴办饲料加工企业。
(1)以湖北天荣股份公司、湖北武汉正达饲料有限公司、武汉华美饲料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规模化饲料原料基地和养殖场,提高生产能力。
(2)以湖北安琪酵母股份公司、湖北广济药业股份公司、武汉新华扬公司为依托,扩大饲料酵母、饲用维生素B2、饲用复合酶制剂和强稳C等知名产品的产量。
(3)以省农业厅饲料办为主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抓好构树叶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近期重点支持武汉华美、武汉正大、湖北天荣、宜昌正大、武汉通威、湖北安琪、广济药业、武汉新华扬等饲料企业和饲料添加剂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1、现实基础:水果是我省重要的经济作物,2002年种植面积344.14万亩(其中果园面积229.4万亩),产量223.11万吨。果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在全国排第16位和11位。我省90%以上的水果是鲜销,产后处理目前仅限于柑橘等少数果品。全省现有柑橘选果、分级、打蜡包装线多台(套)。水果深加工以罐头和果汁为主,其中桔瓣罐头加工发展最快,年加工量已达到2万吨以上。果汁和水果罐头市场前景看好,世界天然果汁市场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目前世界人均果汁年消费量7公斤,我国人均年消费量约1.6公斤,市场空间还十分广阔。
2、发展方向:在加强水果优良品种的培育与原料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提高水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和冷藏运输比例,积极发展以罐头和果汁为主导产品的水果深加工,并在产品的开发上逐渐形成系列,实现品种的多样化,创建竞争力强的品牌。
3、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水果初加工(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台(套)以上,年加工量达到80万吨以上,年加工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到2010年,全省水果年加工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年加工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做强做大“桔颂”、“昭君村”、“晓曦红”、“武当”等果品品牌。
4、企业布局:在宜昌、十堰等水果的集中产区建设加工园区,分期分批建设水果自动分级包装厂、冷藏库,改造现有的果汁、罐头加工企业,建成一批国内知名的水果加工企业。
(1)在枝江市安福寺镇兴建果蔬工业园区,在宜都市红花套镇兴建清江水果产业加工园区,在随州市曾都区洪山镇兴建鄂北罐头城,在丹江口、郧县建设橘瓣罐头加工基地,配套建设产品保鲜库、大中型柑橘商品化处理分级包装厂及水果深加工企业。
(2)支持水果加工企业加强对香精油、类黄酮、橙皮甙、色素、柠檬苦素、果胶、果冻、蜜饯和皮渣饲料等系列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近期重点支持汇源集团宜昌有限公司、汇源集团黄冈有限公司、湖北望春花浓缩果汁有限公司、椰风(宜昌)有限公司、丰岛集团宜都食品有限公司、枝江市隆华食品工贸有限公司、宜都元泰食品有限公司、秭归帝元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宜昌市鸿新食品有限公司、随州市洪山食品厂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1、现实基础:我省黄姜资源丰富,是全国黄姜的主要产区之一,年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用于皂素、双烯加工的鲜姜量40万吨。皂素年生产能力2200吨以上,实际生产皂素700吨,占全国产量的50%和世界产量的20%以上;年加工双烯生产能力750吨,生产沃氏氧化物280吨,产品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皂素是200多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原料药,世界皂素年需求量约3500吨左右,我国约1500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甾体激素药物销售额每年以4.3%—8%左右递增。我省黄姜生产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工栽培黄姜质量不稳定,皂素含量低,加工成本高,黄姜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仍处 于初加工阶段,皂素后续产品链条亟待延伸。[page]
2、发展方向:重视黄姜高含品种的选育,普及黄姜高产栽培种植技术,降低加工成本;巩固发展皂素生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皂素产业;加快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和黄姜的综合利用,发展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注重污染治理,保护环境,实现黄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黄姜加工企业产值达10亿元,年均递增10%;黄姜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40%以上,黄姜深加工比例提高到20%以上;皂素产量达到1500吨,消化鲜姜22万吨。到2010 年,全省黄姜加工企业产值15亿元,黄姜的加工及制成品向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皂素总体质量达到目前发达国家水平,部分特色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企业布局:立足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避免盲目扩张;逐步整合现有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在黄姜集中产地建立皂素工业园区。
5、重点项目:(1)壮大龙头企业,选择1—2家加工企业进行扩建改造,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实现企业年产皂素300吨以上。(2)加强皂素下游产品开发,积极开发黄姜灭螺药,利用残渣资源生产清洁炭、活性炭、生物饲料、工业酒精、有机肥料、食用菌等新型产品。(3)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建立环境污染监控体系。
在满足南水北调工程总体需要的前提下,近期重点支持湖北百科皂素有限公司、湖北芳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丹江安泰激素有限公司、房县皂素厂、郧县鑫康迪医药化工厂、湖北仝鑫工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发展。
1、现实基础:我省白酒总产量12万吨以上,居全国第11位;啤酒总产量100万吨以上,居全国第12位,形成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但生产啤酒所需大麦芽、生产优势白酒所需的高粱主要靠进口和外省采购,酿酒行业特别是白酒行业企业小而散的状况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改变,目前的主导产品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酒类市场消费趋势是向优质、低度、营养健康的方向发展,啤酒、葡萄酒、黄酒、保健酒的消费量将逐步上升。
2、发展方向:推进“四个转变”,即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档次,创立知名品牌;深化改革,调整企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
3、发展目标:到2007年,饮料酒总产量205万吨,其中:啤酒180万吨,白酒(含保健酒)25万吨,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总额23亿元。到2010年,饮料酒总产量270万吨,其中:啤酒240万吨,白酒(含保健酒)30万吨,销售收入135亿元,利税总额30亿元。培育2-3个全国名牌产品。
4、企业布局:关停并转规模小、设备陈旧、质量无保证的企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白酒行业重点支持枝江、白云边、稻花香尽快做强做大,提升品牌形象,争创中国名牌;果露酒行业重点支持劲牌酒业争创中国保健酒第一品牌,将劲牌公司建成现代化保健酒名牌企业;啤酒行业重点支持金龙泉、华润啤酒、百威(武汉)、青岛(黄石)、燕京(襄樊)五大公司开发中、高档啤酒,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档次。
(2)湖北金龙泉集团年产20万吨燃料酒精工程,金龙泉啤酒孝感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啤酒生产线)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青岛啤酒扩建工程,青岛啤酒应城、随州、天门分公司各年产10万吨啤酒生产线)湖北劲牌酒业公司年产2万吨保健酒生产基地建设。
(6)剑南春集团黄山头酒业公司窖池、罐装改造。(7)襄樊三九酿酒厂万吨名酒(沱牌)扩建改造。
1、现实基础:我省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近千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龙头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3万吨以上,实际加工量2.3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35%。加工产品主要是绿茶、宜红茶、边销茶(砖茶),年创汇额近500万美元。茶叶是世界性饮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种保健品之一,无论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茶叶消费逐年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分析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50%,到2010年世界红茶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7%,绿茶为2.8%。我国绿茶在世界上具有独特优势,占国际绿茶销售额的80%以上。我省绿茶自然品质好,极具竞争优势,出口市场广阔。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数加工企业设备陈旧,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档次低,缺乏知名品牌,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起步较晚。[page]
2、发展方向:加强茶叶优良品种的选育,加快茶叶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的改造,重点抓好名优茶、出口绿茶和宜红茶的加工,在名牌产品、新产品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
3、发展目标:到2007年,茶叶加工量达到5万吨,消化鲜茶原料20万吨,创产值7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到2010年,加工量达到6万吨,消化鲜茶原料24万吨 ,创产值10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并力争有一个品牌进入全国十大名茶之列。
4、企业布局:鄂东大别山区发展名优绿茶和出口绿茶加工,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地区发展富硒绿茶、宜红茶加工以及茶多酚深加工,鄂西北秦巴山区发展名优绿茶和有机茶加工,鄂南幕阜山区发展名优早茶及边销茶加工。
5、重点项目:对宜红茶出口加工企业、边销茶(砖茶)加工企业、茶多酚深加工企业以及20家名优绿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近期重点支持五峰采花毛尖有限公司、湖北省龙王垭茶叶集团、五峰县虎狮茶叶有限公司、鹤峰白果茶厂、保康荆山锦天然有机茶开发公司、鹤峰县绿林茶厂、恩施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公司、竹溪县前进茶厂、大悟寿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英山县长冲茶场、竹山县圣水茶厂、谷城五山玉皇剑集团、宜都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咸宁市赵李桥砖茶厂、宜昌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1、现实基础:我省是全国板栗主要产区之一。现有板栗面积455万亩,年产量12.1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现有板栗加工企业180多家,多为中小型加工厂,以生产清水与糖水板栗罐头等粗加工产品为主,年加工能力5000吨,产值7000万元。加工能力仅为年产量的4.1%,且加工企业集中分布在个别县市,设备老化,工艺陈旧,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外销量小,与我省板栗产量在全国的位次极不相称。
2、发展方向:实行贮藏保鲜和加工并举,大众绿色鲜制品与精细深加工产品相结合,大力提高板栗贮藏加工能力,研制开发品质优、附加值高的保健和方便食品。在发展板栗罐头的同时,重点开发市场前景较好的板栗粉、板栗饮料、甘露煮、袋装栗仁、板栗酱、板栗冰淇淋等系列产品,拓宽市场,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3、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贮藏保鲜能力达到4.04万吨,加工能力3.42万吨,产值2.6亿元,利税1.2亿元;到2010年,全省贮藏保鲜能力达到10.4万吨,加工能力达8.91万吨,二分之一以上的板栗产量实现保鲜加工,产值6.7亿元,利税3亿元。
(1)在罗田加工园区重点扶持现有企业,扩建改造,提高贮藏保鲜能力,开发板栗饮料、栗脯、栗羊羹等深加工产品。
(2)在麻城和大悟加工园区扶持新建一批贮藏保鲜及加工企业,初期重点发展板栗罐头、板栗粉等加工企业。
(3)曾都和京山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速冻冷藏保鲜企业,开发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袋装栗仁、板栗酱、板栗冰淇淋等板栗方便食品。
1、现实基础:构树(又名光叶楮)是遍布于我省广大地区、生长茂繁的一种多年生阔叶林木,用途十分广泛,其叶含有丰富的粗蛋白、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用于生产全价营养的饲料;其枝干和韧皮可用于生产成高级纸浆和高级密度板。大面积种植构树,继而利用构树发展饲料业、造纸业,具有生产周期短、经营风险小、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开发构树产业,有利于发展饲料业和造纸业,有利于农民致富、企业盈利和财政增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2、抓紧编制规划。此项工作由省发改委牵头,省经委、省林业局、省农业厅、省造纸工业协会等单位配合,尽快拿出规划文本报省政府审批下发。[page]
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由省林业局按照近期发展300万亩、中期发展500万亩、远期发展800万亩的目标,尽快制订基地建设规划。抓好构树生产基地建设的要求是:第一,要与退耕还林和林业“六大工程”建设相结合;第二,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选择武汉、荆州、襄樊、随州、咸宁、恩施、十堰、黄冈、荆门、孝感10个市州,各建设50—100万亩的生产基地;第三,种植构树,不能占用基本农田。
4、抓好构树的产业化经营。一是由省科技厅负责抓好利用构树生产高级纸浆的中试。二是大力引进龙头加工企业,此项工作由省发改委牵头,各有关方面积极配合。属于引进饲料开发方面的龙头企业,由省农业厅饲料办具体负责;属于引进林纸一体化方面的龙头企业,由省林业局具体负责。三是武汉市新洲区在阳逻已有20万亩构树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率先举办企业推进构树的产业化经营。四是由省南水北调工程局负责抓好丹江库区和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构树产业开发工作。五是将开发构树产业纳入全省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范围,在基地建设、引进龙头企业等方面优先安排项目。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是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二是要充分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积极性,开拓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机制。三是扎实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要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环境等多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条件,特别要在落实扶持政策方面加大检查和督办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的粮油、蔬菜、果品、畜禽、蛋奶和水产品原料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按照讲究营养、保证卫生、注重特色、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归自然的要求,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降低农民的违约率,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
通过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资源整合,着力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旧、管理差的问题,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一是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把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改善软硬环境,特别要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二是引导和鼓励中小加工企业实行联合、改组、改造,通过体制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合原料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在原料集中产区建立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加工小区,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一是鼓励企业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加速折旧。鼓励企业设立科技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加速折旧,提高新产品开发费用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二是帮助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要根据企业的技术需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通过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方式。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注重“软件”引进,以此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利用我省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专业队伍,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要素支撑。四是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开展超前研究,储备科技成果,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page]
适应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质量安全体系,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一是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过程动植物检疫、农药(兽药)残留检测、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确保加工业原料的质量安全。二是加强产品生产、储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和卫生安全监督,严格执行质量和卫生标准。三是把推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与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基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标明产成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
一是加强市场建设。在农产品加工区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二是推广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建立现代流通设施,充分运用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不断扩大流通区域,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进出口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原料供应及产品贸易信息。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优质产品的交易、评比等活动,广泛宣传名优产品,树立“金字”品牌。对在开发名牌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要注重保护名牌产品的声誉,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一是落实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在所得税方面,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49号)规定,对经过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查认定为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关税收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1996)152号)规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在增值税方面,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抵扣率由10%提高到13%,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赋。落实国务院国发(1997)37号《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的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先进技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2]62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中关于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对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
二是改进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服务。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商业银行要通过资质评估,对一批实力强、资信好、资产负债率低和发展前景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在确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时,要以企业授信等级为主要标准,不受银行对地区授信等级的限制。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流动资金,商业银行要及时核发。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商业银行要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简化审批手续。要继续扩大农业发展银行对龙头企业的农产品收购资金贷款的范围。
三是拓宽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在同等条件下,证券机构要优先受理符合上市条件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并在配股和增发新股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可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独资、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吸引城乡个体私有资本、集体资本、国有资本、金融资本和国外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page]
四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投资重点用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的基础性项目,包括技术引进和推广、市场建设、产品质量检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省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重要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五是降低重点龙头企业成立进出口公司的条件,并适当放宽经营范围。对出口配额的分配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开竞争,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我也要提问
法律分析:工厂厂房不属于公共建筑。 工业厂房,指直接用于生产或为生产配套的各种房屋,包括主要车间、辅助用房及附属设施用房。凡工业、交通运输、商业、建筑业以及科研、学校等单位中的厂房都应包括在内。 工业厂房除了用于生产的车间,还包括其附属建筑物。
您好,您是在哪个平台租赁机械?一般需要谨慎处理,您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打我的电/话,我给您指导
你好我老公在闪电应急上申请看了一下额度,直接就给放款了,到卡1560直接让还3000,怎么办
下午好,你查看额度的同时肯定输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包括银行卡账号那些。所以这个闪电应急才能直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