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酿有风险喝酒需谨慎!不知不觉大部分上海浦西人民已经封闭在家两周,浦西接近三周,小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一月有余,不少酒鬼家里除了吃的,酒饮的库存也迅速告急,不少爱好者群中陆续有人晒出空空如也的酒柜和对葡萄酒的需求。
只是现下民生保障物资尚且勉强运转,酒饮的发货和收货更是难上加难,使得不少人又打起了自酿的主意。毕竟,一个是水果相对酒更易买到,二是理论上只要带糖的水果,不管蓝莓、橙子经发酵都能产生酒精,而其中葡萄因为其糖源成分、含量和糖酸比历来都是更普遍的酿酒原料。
自给自足,大显身手固然好。只是,自酿葡萄酒的风味似乎和葡萄葡萄酒不太一样。另外,自酿酒频频引发的“事故”常见诸报端。轻则头疼,重则可能引起中毒、双目失明甚至致死,自家看似”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的产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隐患呢?
发酵的过程说起来很简单,糖分在酵母的作用下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但酿造真正的葡萄酒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除了涉及到无数的化学和生物变化外,还牵涉众多物理、设备、物流、检测、追溯等事项。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自酿葡萄酒所用的葡萄大多数是水果店常见鲜食葡萄,它和酿酒葡萄的区别还真不小。
相比鲜食葡萄,酿酒葡萄的皮厚色深、汁肉较少,单宁和多酚类等风味物质本来就更多,加上个头小得多,果皮/果肉比例要高得多,酿出的酒风味自然更足。
且葡萄成熟的简单就是糖分和风味增加、酸度降低的过程,对于酿造红葡萄酒的酿酒葡萄来说,当然根据品种会有不同,但一般至少也在22、23Brix以上(Brix是糖度测量的一个尺度,一般除以1.7或1.8可以预估糖分完全发酵完时的酒精含量),而一般鲜食葡萄能达到16、18的Brix就已经很高。
这也造成在风味上,自酿酒如果发干,风味和突出的酸度让习惯了一般干型葡萄酒口感的人很难适应。
所以自酿酒很常见的一个步骤是加糖,用甜感来掩盖其他风味不足的情况,传说中的秘方是“三斤葡萄一斤糖”。通常自酿酒使用的是最容易买到的白砂糖,但白砂糖被酵母分解的效率自然不如葡萄果实中分子量更小的果糖,所以在自酿过程中才会“疯狂”加糖。这也是为什么自酿葡萄酒的酒精感通常会强一些,而且口感会非常甜。
还有的人为了“养生”使用蜂蜜代替糖,殊不知蜂蜜里不仅含水更多稀释风味,里面的杂菌和其他可能带来的变量又更多,使得情况更加复杂。
残留的糖分酒庄有低温、二氧化硫、错流过滤等方式防止其二次发酵,绝大部分家庭可不一定有这样的设备和概念,轻则酒倒出来有微微的起泡,重则导致装瓶后瓶内继续发酵继而因二氧化碳压力过大炸瓶,或是装瓶过程或瓶子里本来的微生物参与发酵带来害微物质。
酒精发酵的过程需要依赖酵母,自酿葡萄酒依靠的要么是存在于果皮上的天然酵母,但这其实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它们种类未知,很有可能最终负责发酵的是一些会产生不受欢迎气味的酵母。
要么很多人会清洗自酿葡萄,然后喜欢烘培的人自然地撒下一些安琪酵母。理论上发酵面团的酵母也可以发酵葡萄,但是如果读者去看一下专业酿酒酵母生产商如Lalvin的网站,对不同酵母属性,如香气偏好、温度范围、酒精耐受情况、是否有杀手特性等的区分,或许会更想让专业的酵母来做专业的事情。
在发酵过程中,添加的酵母还需要一个接种培育的过程,另外控温设备也必不可缺,否则很有可能因为发酵温度过高导致愉悦的香气挥发殆尽,不愉悦的香气浓度倍增,甚至甲醇以及杂醇油含量也会升高。
如果果汁中缺少足够的果酸,还有可能生成较多的乙醛,不仅会出现浓重的气味,还会增加人体代谢负担。
在发酵时,当果汁和酒糟在一起放置很长时间,没有及时更换容器,死酵母还可能会生出一些类似发霉的味道。
因为条件有限,自酿酒最常见的问题便是杂菌污染,比如酒液出现浑浊、油状、白霉等;或者出现醋酸味、指甲油味、霉味、老鼠味等。
自酿过程中,大家通常使用开水来杀菌消毒,而这一做法毕竟有限,那么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问题就很有可能出现。而且,我们无法做到时刻消毒或者对所有的用料都进行消毒,要知道我们的手上就带有大量细菌。
酒庄里难道不用手了么?当然也用,但一个是对于需要狠狠清理的地方,酒庄有各种酸碱清洗产品,且大部分酒庄在装瓶前会对酒瓶杀菌,过滤的步骤保障酒液微生物数量不超标。
那些不过滤的自然酒怎么办?一定浓度的酒精本身有杀菌作用,这又回到自酿酒的原料问题,那就是它们中很多糖分转化不到一定程度的酒精含量,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有害微生物在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杂醇,它们比乙醇对神经系统有更强的毒性,达到一定量直接带来的身体反应就是头疼。所以,常听人说喝自酿酒容易醉或是“后劲足”。
甲醇也是在自酿酒中常见会超标的一项指标,葡萄表皮都会含有果胶质,果胶会被菌群分解产生甲醇,如果不加以控制则会很容易甲醇超标。而甲醇对视网膜和视神经有极强的选择性伤害,经常会出现喝自酿酒险些失明的案例。
酿酒时最好不要使用塑料,不锈钢,含铁、铜等金属材料的容器来盛装,以免发生化学反应或者污染酒液,更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甚至是中毒。所以自酿酒时最好的选择可能是玻璃器皿,但也要注意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发酵期间需要敞口或是有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塞子。网购一套专业自酿设备或许是更好的方案。
最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区别就是农药问题。大部分酒庄现在追求品质,打药甚至施肥量都日益减少,而且就所用的少数药物来说都有一个距离采收前至少15到60天的安全期,意味着这段时间之前使用按自然挥发消耗速率到采摘时,其检测值会在国标以下或就是未检出的状态。
另外对于自己种植葡萄的酒庄来说,要满足国家生产标准的可追溯要求,不但会定期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有毒元素做检测,每年采摘时的葡萄,最后的成品酒都会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农残及其他有害物质。
而鲜食葡萄因为对外观的要求,所使用的生长素膨大剂等一般酿酒葡萄并不会使用,而且在雨热同期的鲜食葡萄生长地区,使用的农药也和大多数酿酒葡萄产区会不一样。安全期不同、检测目标不同、检测范围不同,在发酵过程中残留农药会产生怎样的变化都是未知数。
另外就算自酿葡萄采购到了专门的酿酒葡萄,因为不是自己种植,家庭条件也无允许将它们送去单项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的检测机构。就是酒庄采购葡萄有时都会碰上猫腻,更别提个人采买过程中蕴含的风险了。
所以,酿出成功的酒是门技术,酿出好酒是门艺术,并不是像学做个西红柿炒鸡蛋那么简单。如果你对自己的酿酒水平不够自信,还是不要轻易尝试了,市场上那么多便宜又好喝的葡萄酒,他们不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