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合娱乐挂机/首页。 傲世皇朝注册?蓝天、白云、苍山为幕,园林式、城堡式等各色酒庄散布山脚,一望无垠的葡萄园绵延成绿色海洋。置身园中俯身细看,酿酒葡萄正值转色期,它们或由青变紫、或由白转金,一颗颗小小的果实紧紧成簇,纵享日光的爱抚……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是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酒庄酒产量占全国的近一半,被列为世界葡萄酒产区新板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2020年6月,习总书记来到宁夏的葡萄种植园,同正在作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亲切交流,强调宁夏葡萄酒产业要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4年之后的2024年6月,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调研,在听取自治区负责同志汇报时,了解到宁夏葡萄酒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勉励道,“品牌塑造需要久久为功”,“酒好不怕巷子深”。
宁夏葡萄酒具有酒体饱满、香气馥郁、糖酸适度、甘润平衡的特质,这样的好酒离不开好葡萄。20世纪80年代,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的玉泉营农场为改变耕地不足、农场贫穷的面貌,引进了一批葡萄苗木。然而,最初试种的20亩酿酒葡萄全部失败。专家论证认为,贺兰山东麓冬季严寒、开春后伴有霜冻,是葡萄种植无法逾越的难题。面对失败与争议,农场职工没有轻易放弃,反复尝试后摸索出“火炕催根、营养袋育苗、开沟换土、覆膜深栽”的方法,成功在塞北荒滩种植出酿酒葡萄。如今,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建立了酿酒葡萄脱毒种苗三级繁育技术体系,集成推广浅清沟、斜上架、深施肥、统防统治、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开发面积超过60万亩,建设了195公里种植长廊,推进40余万亩荒滩变绿洲。在这里,葡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遇冬而眠,感时而出。“每年4月左右,我们把沉睡了5个月的葡萄藤从地里挖出来,上架、绑蔓。”王奉玉跟酿酒葡萄打了几十年交道,说起葡萄立刻神采飞扬,“葡萄冬天在地里睡觉,积蓄着能量,出土后充分吸收融合贺兰山东麓的风土味道,成就了宁夏美酒的优势。”
贺兰山东麓与多个世界酿酒葡萄名产区共享北纬37度到39度的“黄金地带”。贺兰山深处吹来的风,当地以淡灰钙土、砾石土和风沙土为主的土质,干燥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让葡萄具有发育完全的香气、良好的色素沉淀和协调平衡的糖酸度。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宁夏充分发挥了自然禀赋并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产业优势。有的葡萄品种在其他产区表现平平,但在宁夏却形成了独特风味,酿出的酒在国际大赛上惊艳世界。”
葡萄酒七分靠种,三分靠酿。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经过采摘、破碎、发酵、陈酿、装瓶、窖藏等一系列工序,方能成就馥郁芬芳的佳酿。“葡萄酒可以粗略分为甜酒和干酒。干葡萄酒糖分极低,能够充分体现葡萄本身的风味,也不易生长细菌。”俞惠明和他的工友们于1984年酿出了宁夏第一瓶干型红葡萄酒。那时,在没有发酵降温和自来水给排水等设备、没有辅料的艰苦条件下,他们反复实验、失败后再战,终于通过手工破碎、发酵等方法,酿出了甘露琼浆。“现在,贺兰山东麓产区已经建立了葡萄酒技术标准体系和48项技术标准,近年来又有科研团队实现了本土葡萄酒酵母研发‘从0到1’的突破。”俞惠明说,“宁夏葡萄酒产业正在实现技术引领高质量发展。”
宁夏葡萄酒天生丽质又得技术加持,却也曾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问题。尽管我国古代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但现代葡萄酒工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尚算年轻。“宁夏2012年出台了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近10年来不断出台各类文件为产业提供政策支撑,并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宁夏大学等院校开设了葡萄酒相关专业,越来越多在世界其他葡萄酒名产区学成归来的人才也陆续投身宁夏葡萄酒事业。”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国际葡萄酒大奖一直有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身影,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已连续举办4年。我们努力讲好中国葡萄酒故事,推动提升国产葡萄酒的大众认知、消费和认可,推动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贺兰县的葡萄酒小镇,曾经“砂石遍地跑”的荒滩上建起了近千亩的葡萄园,配套了酒店、咖啡厅、儿童活动中心等设施,全年用工超过1.5万人次,既不与粮争地,又为周边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近4年来,贺兰县不断探索“酒旅”融合等产业模式。在葡萄酒小镇,晴览山峦、夜望繁星、人与天地融合,摇晃酒杯品中国葡萄酒之甘醇,正在形成自然与人文交流新方式和旅游消费新场景。负责小镇餐厅运营的赵钲,自豪地向记者描述起国外客人对中国葡萄酒的赞美,“在一些无葡萄酒不欢的欧洲国家,中国葡萄酒也收获了当地客人的肯定。”赵钲在国外学习过酒店管理,还在北京得过侍酒师比赛的冠军,讲起为什么来到宁夏,他说,“这里有好的产区和产业前景,中国葡萄酒可以平视世界。”